企业名称:天津童之舟自闭症康复服务中心
电话:022-83523451
手机:18602262377 13002210929
网址:www.tjzibizheng.com
传真:022-83523451
微信:18602262377 h1098406067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下瓦房大沽南路晶采大厦2层
童之舟家长课堂开课啦~~~这次由咱们机构的丁老师跟大家来分享令很多家长都很头痛的生活技能--如厕。
在我们开讲之前,想先给家长朋友们提出一个问题:在生活自理中,影响孩子很大的是什么?
有的家长会说吃饭、有的家长会说穿衣,可大部分家长关心的还是孩子什么时候能把尿不湿摘掉?带着大家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如厕训练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往往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学习,才能掌握小便和控制排便的技巧,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养成如厕的习惯。尽管每个儿童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可是我们依然可以寻找到一些造成儿童如厕困难的共同问题所在。了解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您明确自己孩子的动机。
那让我们来看一下儿童如厕困难的原因有哪些吧?
1.生理问题
2.语言
3.衣着
4.害怕(触觉、听觉的敏感)
5.身体感知觉:
6.改变:(习惯难以改变)
7.泛化不同的卫生间(环境难以适应):
而这些难题都可以通过有计划的训练摆脱。如厕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提前制定好训练计划可以很大加快孩子的掌握速度,并将计划打印出来。视觉化日程表可以帮助孩子明确的知道当前的任务以及接下来的任务是什么,降低孩子的焦虑水平。
那有家长会问了,我们多大才可以做如厕训练呢?
对于自闭症的孩子来说,何时开展如厕训练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为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需求。与其关注孩子开始训练的年龄,不如关注孩子是否具备了先备技能。
大家可以参照孩子的年龄和现有能力与此表进行比对,了解孩子能力的发展进程,也能更好的帮助家长明确需要训练的内容;
天津自闭症机构很多家长说希望能在机构里面做如厕训练,但这毕竟涉及孩子们的隐私问题,没有办法设计到课程中;并且在机构的时间很有限,老师们只能在课间的休息时间带孩子们去洗手间;而有些孩子因为饮水量的不同如厕的时间频次也不同;所以这项工作还是要交给家长朋友们。家中环境相对自由,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饮水量控制如厕的时间和频次,这样才能更好的训练孩子;有的家长会说我没有方法呀;没关系,接下来我来教给你;
孩子准备做好如厕的训练了吗?
我们针对上面说的孩子如厕的困难一项一项给家长们解答。首先,是我们说的生理问题。教导孩子如厕,先要排除生理问题,上面我们也说到自闭症儿童为什么有这多的困难,
一.生理问题有如下几点:
1、小便很难闻
2、小便过多或过少
3、憋不住
4、大便较小、硬、干,并且伴随着疼痛
5、每周大便的次数少于两次
如果是这些问题,那我们应该先去医院调理一下孩子的身体,如果不是我们先要把这些问题排除,才能开始训练;
二.语言方面
孤独症儿童在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存在困难和障碍,所以不要认为孩子无语言就无法练习,我们可以用手势和图片去替代语言。很多家长都认为没有语言怎么训练如厕,一定要等有语言再练习,可这样就恰恰耽误了孩子练习如厕的黄金时间,所以没有语言我们也能很好的用手势和图片训练如厕。
三.衣着
有些儿童在穿脱裤子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里面说的衣着一个是提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尤其是训练初期,尽量给孩子穿宽松好脱的裤子,能降低一些难度;
四.害怕
一些儿童不喜欢坐在马桶上的触感或者听到马桶冲水的声音。(解决方法:在使用卫生间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一些视觉提示或者将其定位日常执行的任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儿童的恐惧感;还可以在马桶圈垫上垫子,把环境改善的舒服一些;有的孩子很害怕冲水的声音,可以在生活中把冲水的声音给孩子录下来,在平时放给孩子听,一开始声音不要太大,一点一点来,慢慢孩子不太抗拒可以尝试在厕所里面去听真的冲水声)
五.身体感知觉
一些儿童并不能意识到自己需要如厕,甚至他们的衣服湿了也没有感觉,可以通过语言辅助,视觉提示来改善
六.改变
一些孤独症儿童可能有自己的小便或者排便的方式,这时再去重新养成新的如厕习惯往往是非常困难的;
例如:我们从给孩子摘掉尿不湿后,即使辅助排尿也要让孩子适应厕所的环境,即使出门也要到各个地方的厕所里面才能排尿,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了后面孩子就不会出现,不在厕所解小便的问题。
七.环境难以适应
一些孤独症儿童在平时的生活中接受训练和学习往往使用的是自己家里或者学校里的卫生间,当更换了一个新的地方使用公共卫生间时往往产生困难。解决方法:提前告知,提前告诉孩子我们一会儿要去哪里干什么,及时强化孩子,只要进去公共厕所就奖励孩子,即使孩子不去小便也要奖励。
造成如厕困难的原因我们了解了,克服这些难题后,孩子的哪些迹象是应该准备好如厕训练了呢?
1、他们不喜欢穿着潮湿的尿布,并且会脱掉尿布来表达他们的不喜欢,还会发出不愉快的声音表示自己想换尿布;
2、他们通过“坐在马桶上”、“冲马桶”、“看成人使用马桶”等来表现对马桶的兴趣;
3、他们会带成年人去洗手间取干净的尿布
当孩子有这3种迹象的时候,意味着孩子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要考虑咱们家长自己有没有准备好;
家长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在训练开始之前,家长也要做如下准备:
1.把儿童排便时间、频率和排便前迹象记录下来,以了解儿童的排便习惯,作为设定如厕时间和程序表的参考依据。
2.运用“程序时间表”固定如厕时间,让儿童有充足的心理准备,知道何时开始何时完成;也让儿童尽早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环境安排
灯光明亮、布置活泼、厕所干净、氛围轻松,选择适合的便盆或辅具(脚踏和扶手)
4.步骤分析及制定目标
把如厕过程分为较小步骤,让儿童按既定的顺序来学习。家长可以根据以下这些步骤的表现,评估儿童的能力,为下一步的训练制定目标。
5.计划及准备训练
按照儿童的特性和能力,家长可以设计适合的视觉提示,教导与如厕相关的特定手势、声音,或者使用图卡来表达如厕需要。把程序图贴在显眼位置,并提前讲解,协助理解整个如厕流程
如厕训练的方法
1、每天六次坐便训练:制定一个计划每天让孩子使用六次坐便器。在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坐便的过程比较短(如每次五秒钟),同时安排一次较为长时间的排便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坐便训练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如每次大约十分钟左右)。这时候家长可以放置一个计时器让孩子明确自己需要做多久就可以离开。当然了,如果孩子已经小便或者排便结束,他也可以立即离开。对于男孩子而言,开始要训练他们坐在马桶上小便,直至他们可以很好的控制排便。
2、不要询问,要告知:不要等着孩子告诉你他需要去卫生间或者当你问他时候他回答“是”时候才提醒他去卫生间。家长应当固定时间地提醒孩子该去卫生间了。
3、日程表:把如厕一项设计在孩子的一日流程之中,根据日常的习惯来确定如厕时间的长度。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和固定的活动之后进行如厕训练。
4、沟通:使用简单的词语、符号或者图片对孩子进行提示,让他们学会关于如厕的表达方式。
5、坚持尝试:养成一个习惯需要三周的时间,当干预的方法发生变化时,继续保持三周同一目标下的干预。
6、制作一个视觉提示表:图片可以帮助孩子明确在如厕时候应该做出哪些行为动作。为卫生间的每一个关键性的事物,如马桶、厕纸等。将这些图片按照如厕的步骤一一安放。
7、适时的强化:列一张孩子喜欢的东西的清单,如食物、玩具等,当孩子进行了小便和排泄的时候及时地进行反馈和强化。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食物性的强化物(水果干、饼干、巧克力等)往往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当然你也可以用孩子喜欢的活动作为强化。
如厕训练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训练时,把握技巧和原则,要细心观察,及时提醒,辅助到位,持之以恒。
●细心观察。观察了解排泄之前的表现以及特别反应(异常反应);
●及时提醒。发现孩子有便意时,及时提醒他“上厕所去”。说话时,要以平静自然的情绪,面呈微笑,以避免孩子排便的紧张。
●辅助到位。当孩子不会如厕时,应带他到厕所辅助他如何使用便具,如厕方式步骤等,同时夸奖他“真棒”,“对了”。让他明白或感受到这样做是“正确”的。
●持之以恒。在反复中辅助训练后,要逐渐减少辅助,不断地训练,以达到孩子能独立完成如厕,
(2)建立良好、规范的如厕行为
用“正强化”的方式,训练孩子规范如厕。
●及时夸奖
当孩子有正确反应如厕的行为时,马上夸奖说:“真棒”!“某某是个好孩子”!若孩子无正确反应如厕行为时,要平静,不要去批评,更不能大呼小叫地说:“快去呀!”、“脱裤子”!强迫他。
●分步夸奖
依如厕规范三个环节,分别训练,成功一个环节就奖励他。
●奖励兑现
在训练采用社会性的精神奖励,但如果应许物质奖励承诺时,一定要及时兑现。
●衷心夸奖
用“心”去感动赞许他,用愉快的心情和使人感动、珍惜的表情去夸奖孩子,可能效果更好。
(3)对孩子遗尿便的处理
在孩子遗尿遗便时,请不要对他大惊小怪或是责备,要有耐心与坚持。有的孩子大小便失禁可达数年之久。当孩子尿床、便裤或随地大小便时,请不要大声叫喊和责骂,更不能拖拽或拍打。你应该平静地收拾场地,帮他替换好衣裤,然后用目光或严肃的表情对他说“妈妈(爸爸)不喜欢这样”,并告诉他厕所的位置说“我们应该在厕所里尿”。
(4)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如厕环境
为减轻孩子如厕的忧虑或恐惧,须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如厕环境。如便具、坐盆的清洁、卫生;便盆的稳定、舒服与方便;冲洗设施使用方便等。也可以布置些让孩子感兴趣的图片、装饰品等,激发如厕的自觉性,并按规范养成进行如厕自理的习惯。
孤独症的孩子在肢体接触方面普遍的反应不是很强或者是过强,有的孩子非常敏感,还没有接触到身体或只是暗示,就会产生反应强烈;有的孩子则非常迟钝,不论你触碰身体的哪个部位,都无动于衷。这时我们应该采取对孩子全身的肌肤进行轻抚按摩,可以借助于按摩球等工具刺激孩子的皮肤,让肢体接触反应过强的患儿降低敏感度,而让肢体接触反应过弱的患儿增强敏感度。
需要家长注意的是,任何一项能力的训练都需要长时间才能见效,一定要宽心对待,循序渐进,态度要正面和友善,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相信您一定会成功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