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之舟家长课堂
1、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童之舟家长课堂开课啦!
这次的家长课堂想从四个部分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那么,我们可以先思考一下我们和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生气、强迫、害怕、无耐、贿赂。
可以结合实际回想一下,当我们给孩子一个指令或是任务的时候,孩子没有回应;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听话,闲不住,走来走去,说个没完没了,一般都会生气;生气了就会强迫孩子去完成,强迫孩子坐下来、安静等等。
这时候孩子的行为是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被强迫后会表现出紧张、害怕、无助,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哭闹等情绪问题。作为家长,无奈之下就会妥协。便会承诺你怎么怎么样我会给你好吃的、好玩的、带你去游乐场等;这种现象就是一种贿赂。因为孩子并不是听指令完成某项任务,而且还是在有哭闹等其他问题行为出现的时候。那么您觉得这个时候您给的承诺是个“奖励”吗?这并不是一种强化,而是贿赂。这时我们和孩子之间就会出现生气、强迫、害怕、无奈的情况,形成了hui 赂的关系。
那么家长与孩子之间理想的关系是什么?
家长在家庭中扮演生活委员、学习委员、文体委员等多种角色,家长要进行多种身份的转换,那么无论如何转化都需要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共处、被呵护、被理解的亲子关系。虽然咱们的孩子会出现不听指令、不配合、不听话等情况,但是这是孩子自己的想法、权力和自由。
①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想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是有技巧的。想办法把自己变成孩子的强化物,这个过程就是建立良好关系的过程,强化的目标是让孩子喜欢和你在一起。通常带孩子去游乐场,去吃好吃的是比较开心的事情,在家也要给孩子建立一种游戏的形式,让孩子明白和你做游戏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②建立良好关系的意义
1、让孩子信任你;就是说做游戏不是去改善孩子学习游戏技能,而是改变我们自己如何去跟孩子互动;就是说做游戏相当于玩,就是让孩子开心,而这样子的开心是建立在没有所谓的目的和所谓的强迫上面的。这样的互动当中,我们才能够真的去建立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进而愿意跟家长再次有进一步的互动。让孩子相信和你做游戏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2、体验互动交往的快乐;做游戏不是要求不是指令,被你支配,被规则束缚,让孩子明白做游戏是互动,在互动中我觉得开心你也觉得开心,在过程当中双方都是互相享受这个过程的,不是一个严肃的且具有目的的事情。常常看到家长所谓在跟孩子进行互动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给指令,比如说来看看这个绘本书好不好,来玩这个游戏吧,你看看这个要怎么玩啊,拿这个好不好,做那个好不好。其实整个过程当中是非常的严肃的,因为家长都有附加的条件(目的)在里面。所以,当家长去做这些有目的的游戏的时候,就不再符合玩这个字的规定了;而且在过程当中,如果孩子没有照着家长所谓的游戏的方法、指令来进行的话,往往会造成家长开始觉得他怎么这么不听话,甚至慢慢的家长就会有情绪的问题。其实要知道孩子从零岁到六岁他重要的事情不是去上幼儿园,不是去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而是在借由游戏的过程当中去学习到生活无法取代的经验。比如说到水是冷的,茶是热的这些事。要通过日常生活当中的互动,跟环境之中的互动,才能够学习到的真的意思和知识。所以做游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应该是在自然的环境之下生成的。但是,作为家长往往都会有心急的态度,都会希望通过所谓的游戏来训练孩子。但是这些所谓的游戏是把所有的想要教学的目标都设计在游戏里面。而且家长希望孩子在训练几次之后就学会。所以家长变得非常的希望能够达到目的,而不是去享受过程,往往造成了孩子讨厌跟家长玩,甚至排斥家长接近他等等的这些现象。在孩子心目中游戏是在玩中跟家长互动有开心的好事情发生,去体验和家长之间交往的快乐。
3、建立配合意识,为游戏打好坚实的基础;建立配合意识是游戏前建立的基本的关系;我们其实要能够配合孩子的社交发展里程碑。怎么说呢,其实一个孩子从零岁到六岁,他每一个阶段都有,对玩伴、玩乐的解释不同的地方。举个例子来说,我常常遇到大概两三岁的家长会跟我说一件事情,就是我的孩子不喜欢跟其他的孩子玩。到公园去玩也只想粘着我跟其他的孩子都不太愿意玩。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告诉家长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往往忽略掉了,就是社交发展里程碑。其实两岁到三岁的孩子,他们在发展游戏技能是:平行游戏技能。平行游戏技能就是我可以跟另外一个同伴,在同样的时空之下同样的环境里面。他可以玩他的游戏我玩我的游戏而互相不讨厌。互相不去干扰,甚至互相不去对抢对方的玩具。孩子已经照着里程碑在发展这样的平行游戏阶段的能力。可是家长误解成为孩子不愿意跟其他的小朋友玩。所以,当家长要去跟孩子做互动的时候,通常建议家长去熟悉了解孩子的社会发展里程碑,让家长知道这个阶段我的孩子应该要做一些什么事情。
那么在这个整个过程当中,有两个要点是家长要注意的地方。1、先去观察孩子对周边的事物是不是能够有反应。2、孩子的注意力是不是会对这些突如其来发生的声音或是人事物有反应。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今天爸爸下班回家,开了门说XX我回来了,这个时候XX是不是能够因为听到爸爸开门的声音,而自主将身体转过去。或者是将眼神转过去,如果孩子是没有办法做到的话。那么在跟孩子做真的互动之前,要先花一些心思在做对于周边事物的反应去做引导。
③建立良好关系的原则
1、接纳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通常孩子会哭闹,为什么哭,为什么闹,他们哭闹等问题行为的出现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要理解你的孩子,要了解这个时候他想要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要接纳孩子,分析问题,尊重孩子表达需求的差异性。
2、无条件的爱孩子;这个爱不是平常所说的溺爱,孩子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孩子想要的任何需求家长都去满足;无条件的爱是说多给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孩子真的学不会、不明白的时候,多示范几遍,多教几次。
3、仔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一言一行代表的含义;因为有一些孩子没有口语、不会说话,有部分会说话,但是他不能正确的去表达自己当下的一个需求,或者当下的要求,所以着急的时候会用一些身体语言或一些动作去表达这时的不满,我不愿意做或者我不要的一些行为会出现,所以我们要仔细的观察孩子,在这个动作上面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当然他们的语言比较欠缺,不能表达自己的一些需求或者当下的感受,他们会用一些动作去表示。
4、了解孩子的特点及兴趣,找好介入点;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对吃的东西很感兴趣,有的对玩的东西很感兴趣,有的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刚开始适当的给他喜欢的食物、玩具,当他情绪平稳时,就可以加入家长的游戏,加入家长的要求,让孩子慢慢融入游戏中。
5、逐渐参与家长的活动;跟家长谈心时,常常会有家长说,他没有什么样的活动,他就是自己玩,举个例子,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并不会去搭高,他可能就摆成一排,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参与进去,说可以搭高啊,我搭一块,你搭一块,孩子搭完了就夸夸孩子,你搭的真高啊,你真厉害等,接着二轮我搭完了你来吧!做这样一种轮流游戏,慢慢地参与孩子的游戏,而不是让孩子自己排成一排做一些看似无意义的活动,因为咱们的孩子并不是很会玩,需要你一点一点去引导他;再例如,孩子拿起一辆汽车,倒过来看车轮子转动,可以拿一辆汽车示范汽车向前跑、向后倒、比赛哪辆汽车跑的快,堵车了,让路等游戏。
6、成为孩子快乐的延续者,并非快乐的破坏者!多动症治疗建议家长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比如说玩一些玩具,按照他的方式去玩,我们先观察几分钟,不要一上来就要求孩子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去玩,引导孩子可以这样玩,可以那样玩,还可以怎样玩,口述加示范,让孩子更好的去发掘游戏的不同玩法。例如积木可以搭城堡,可以垒高高,还可以搭火车模型;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兴趣点,要维持孩子的游戏,不要破坏孩子的玩法。
④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游戏前
1、了解孩子的能力;这就是多多观察孩子的原因,通过观察明确孩子的语言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次,认知处于什么样的层次,了解孩子有没有模仿意识,有没有配合意识;为后续游戏的设置提供思路。
2、了解孩子兴趣;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孩子喜欢什么,玩什么时间较长,对什么比较感兴趣,从兴趣入手,去设置游戏,这也是家长做游戏设置的一个参考。
3、准备大量的玩具和孩子可能喜欢的物品及一些操作性的玩具;我们的孩子兴趣比较狭窄,兴趣的维持度比较短,这个时候喜欢汽车,下1s就不喜欢了,找大量的可能喜欢的物品作为选择,在当下的环境中明确知道孩子想要什么。
4、做好行为的预判,设定明确的目标;游戏过程中如果孩子做正确了,我们有什么样的奖励措施,如果孩子做错了我们怎样进行(目标)任务分解,帮助孩子完成,孩子对家长设置的游戏没有反应时,家长有怎样的辅助方法;设定明确的目标就是在这5分钟10分钟的时间里我们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5、准备好自己的情绪;孩子做错了,家长不能生气,不能着急,要想一想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家长要退回到那个点,再给孩子一个台阶,适当降低要求,而不是今天我们要学会什么,孩子不会家长就生气着急,逼着孩子去做,当然生气、着急是人的一个正常情绪反应,但是这时候的生气、着急是没有用的,建议家长先点点头,沉一沉,冷静3s,再分析问题、改变游戏方法,让孩子去理解,帮助孩子去完成;一定不能生气。
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游戏中
游戏1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
1、找出孩子感兴趣的物品、食品及活动等;也就是说我们做游戏的时候通过奖励(强化)的方式让孩子完成活动。
2、无条件给予;避免一上来就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不能给指令、要求,只要孩子不哭闹愿意和你玩,就给强化;免费的给孩子强化让孩子产生亲密感,觉得跟你在一起就有好事情发生;当孩子出现哭闹等行为的时候就不能给奖励(强化)。
3、让孩子自己选择玩具;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通常家长会说,我们要这个,这个好玩,可是你给的并不是孩子喜欢(想要)的,让孩子自己去选,去拿,我们不给任何建议。
4、模仿跟随孩子;大多数家长认为的做游戏就是和孩子一对一面对面坐下来练习发指令、讲游戏规则、束缚孩子这样一个过程,在家庭中是一种放松的环境,在模仿、跟随中也能学到东西,并不是一对一面对面坐下来才是学习,有可能孩子不适应这种游戏规则,产生哭闹等行为。这要求家长做好一个配角,在一旁模仿孩子的动作,等待孩子的示范后再参加。
5、通过拓展他们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引导游戏可以这样玩,还可以那样玩,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如:“走走停”可以做听鼓点、也可以跟音乐,还可以做123木头人,通过鼓、音乐、手势的加入勾起孩子的兴趣。
6、清理环境,使孩子每次得到强化物的机会都是因为你而发生的;也就是明白东西是你给他的或者让他明白这个东西和你是有关系的,孩子可能对人并不感兴趣,可能对物品吃的(薯片等)、玩的(汽车等)活动(举高高等)更感兴趣,我们通过物品让孩子和你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知道他要得到这个东西是你给他的,多创造这样的机会。
7、通过饱和及剥夺条件的处理制造更多的强化机会。明白我们可以给予量、时长,做的好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游戏2通过设置有趣的游戏使你的介入让孩子感到更有趣——走走停游戏设置
1、音乐游戏《开始和停止》
2、听觉配对游戏“听鼓点”
3、听觉反应游戏“123木头人”
4、情景游戏“红绿灯”
游戏3做一个快乐的给予者,而不是一个掠夺者!
这就要求选择使用强化物时注意:
1、可以控制,家长要给孩子的强化物是控制在家长手中的,不是孩子触手可及的;
2、可以收起,孩子能明白玩具是做正确了得到的,玩具是暂时给孩子玩的,还是要还给家长的,给孩子建立一种交换意识;
3、少量和多次给予,这就要求给孩子强化物得提前想好奖励规则,游戏要做几次,每次给多少,避免一开始给多了,孩子一上来吃饱,到游戏尾声,不配合了;
4、更多是因为你,而不是没有你也可以得到的;有你的时候比没有你的时候更好,明白是因为做的好才给的。
整个游戏过程要遵循
先动眼(建议家长多用眼睛去看,去观察,去思考孩子的眼神、动作、反应),再动口(再用嘴巴去说,去描述游戏环节、情景,提示孩子怎么去做),再动手(孩子领会不够时,家长上手去帮助(辅助)孩子完成),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独立去做事情的能力,辅助是逐渐减少的,不是完全帮助孩子去完成,替孩子去做;然后互动(和孩子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后面提要求(不会时敢于提问,勇于求助)循序渐进的进入到上课的状态中。
好啦,这次的家长课堂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这次的分享能给家长朋友们带来帮助,我们也将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多带娃干货~~